2015年7月1日星期三

主辦寶萊塢典禮與澳門的軟實力

本欄上回談及印度寶萊塢兩度選擇澳門,作為舉行年度典禮的地點,這對印度軟實力大有價值。至於對澳門而言,這同樣是本小利大的投資。

作為一直被香港掩蓋光芒的「微型國際都會」,澳門主辦印度IIFA Awards,不但能得到旅遊業的短期效益,對城市的國際品牌建立也有幫助。一直以來,博彩業讓面積狹小、人口稠密的澳門躋身國際城市之列,但始終是單一經濟結構,在中央打貪下,2014年澳門博彩業盈利錄得自2001年開放賭權以來首次年度下跌。去年12月,習近平出席澳門主權移交15週年慶祝活動時,明言要「加強與完善澳門博彩業的監管,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」。在這背景下,澳門旅遊業自然需要尋找博彩以外的其他支點。影視娛樂、文化事業、乃至深度旅遊,都是能迅速培育的選項。

由於寶萊塢能吸引整個南亞次大陸的人,IIFA Awards除了向海外推廣印度電影,也一貫有刺激主辦城市旅遊業收益的能力。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字,在IIFA Awards首次於澳門舉辦的2009年6月,訪澳印籍旅客人次為15,464,比2008年6月高出約4,000人次;2009年全年訪澳印籍旅客人次為107,513,比2008全年高出超過兩萬人次。2009年後,全年訪澳印籍旅客人次維持一貫上升趨勢,只在2012年錄得跌幅。當IIFA Awards於2013年7月第二度回到澳門舉辦,數字再次錄得約一萬人次增長,去年全年訪澳印籍旅客人次則為167,216。當然,這些趨勢不一定能持續下去,但概念上,IIFA Awards在印度社會與媒體間的廣泛認受性,應能為澳門旅遊業開拓博彩以外的更多客源。

事實上,不少人都忽略澳門和印度的淵源,其實兩者的近代聯繫已有四百年歷史。葡萄牙在十六世紀初殖民今天的印度果阿邦,將之變成殖民地;而葡萄牙人到達澳門,則在十六世紀中期,經海上絲路,自馬尼拉進入。據中山大學人類學黎熙元教授考究,居澳葡人到達澳門初期,開始實行「商人群體自治」,乃基建於經濟、而非政治利益,令居澳葡人與葡萄牙本土的連結,反而沒有與葡屬印度和中國緊密:「居澳葡人佔據澳門是出於開闢並壟斷馬來西亞-中國-日本航線的海上貿易的意圖,而不是來自葡國政府或皇室的政治意圖」。1580年,西班牙與葡萄牙短暫合併,居澳葡人擔心西班牙人瓜分遠東經濟利益,遂「加強了與距離最接近的葡國殖民地政府代表:葡屬印度總督的關係」,令澳門-果阿成了姊妹港。

根據1783年葡國政府頒布的《王室制誥》,澳門議事會要接受印度總督領導,可見果阿和澳門的關係之密切,當時已延伸之制度層面。在宗教方面,成立於1576年的天主教澳門教區為近代東亞地區當中歷史最悠久的教區,但自成立以來,一直隸屬東印度宗主教(即果阿總主教),直到1961年,果阿被印度強行「解放」,澳門教區才由羅馬教廷直接管轄。這段期間,部分印度人(主要來自葡屬印度)因政治、通商與宗教原因來到澳門,形成近代澳印密切的人口流通。

目前澳門雖然沒有特別密集的印度人社區,但推算澳門現時人口約8,000-9,000的「土生葡人」(即葡萄牙人與亞洲人通婚後,在澳門所生的混血後代)當中,相信不少具有印度血統。這種「推算」,是有一定根據的:據歷史研究網站「Far East Currents」上,由「葡人與澳門人研究項目」總監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Roy Eric Xavier所著的文章中考證,十六世紀時,在果阿的葡萄牙人後裔已達一萬人,由於商路連繫,果阿葡裔種群與印度、馬來亞和斯里蘭卡語言文化圈產生混雜效應,形成一種名為「Maquista」的混成語言(creole language)。這語言與澳門葡語之間,有不少相通之處。

今天土生葡人僅佔澳門人口的1.6%左右,而且在回歸16年後,年輕一代保留固有文化之餘,也更多地融入澳門華人社會,土生葡人的獨特性和影響力,自然備受挑戰。但他們多元的文化根源,卻又逐漸成為澳門的歷史文化軟實力標記,例如回歸以後,先後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土生土語(Patua)話劇和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,均令土生葡人找回自己的身分認同。土生葡人的傳統文化,乃殖民時代混雜文化的產物,雖非純然來自印度,但確實滲入了好些果阿特色。時至今日,在澳門加強與印度、東南亞以至國際連結時,土生葡人仍能發揮一定作用,加上有了主辦寶萊塢,就更能事半功倍。

相較下,香港電影業自然遠較澳門成熟,自1960年代的粵語片到後來的港產片,直至2000年代初衰落之前,一直是香港文化值得驕傲的象徵之一;而香港和英屬印度的淵源,也比殖民時代後期的澳門和印度更深。然而,號稱「東方荷李活」的香港影業,似乎從來沒有想過爭取舉辦IIFA Awards一類國際電影盛事。畢竟香港的視野,始終停留在「紐倫港」之夢,但可惜,真正能和香港對口的,已換成另一批城市了。

沈旭暉 亞洲週刊 2015年7月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