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9日星期一

從已沒落「非洲國際都會」看香港


【咫尺地球】外交界的朋友月前轉告了以下故事﹕

一天,特區政府收到來自非洲坦桑尼亞的官文,說「桑給巴爾第一夫人」路過香港,希望使用香港機場貴賓室。根據外交慣例,各國元首、副元首或政府定義的「政要」及其配偶,均可享有類似待遇。特區政府收到官文後,也許不清楚什麼是「桑給巴爾第一夫人」,大概以為是一個坦桑尼亞普通市長的妻子,認為「級別不夠」,予以拒絕;同一時間,卻准許同樣路過香港的坦桑尼亞總理使用貴賓室。

港官不識「桑給巴爾第一夫人」

這在坦桑尼亞外交部看來乃不可思議,因為坦桑尼亞是一個聯合共和國,由坦噶尼喀(Tanganyika)和桑給巴爾(Zanzibar)兩部分組成,前者是內陸部分,後者為印度洋的沿海小島及其屬島。兩者合併出現於1963年,此前它們都是短暫的獨立國家。坦桑尼亞成立後,桑給巴爾維持高度自治,有自己的民選總統、自己的國會,也曾派獨立代表隊參加非洲國家盃足球賽。在坦桑尼亞國內排名,桑給巴爾總統比坦桑尼亞總理更高,所以當坦桑尼亞總理成為香港VIP、桑島總統夫人被認為「級別不夠」,這對近年興起分離主義的桑給巴爾而言,可謂侮辱。結果坦國外交部直接派駐京大使寫信予香港,批評上述安排違背國際友好慣例,但也發現原來香港政府對其他國家的狀態沒有專業了解,唯有長篇大論介紹本國架構,才「成功爭取」特區政府改變決定。

「中國香港」不認「非洲香港」

這個小故事的重點,並非要苛責特區政府負責涉外關係的朋友缺乏國際視野,畢竟我們的公務員沒有相關訓練,屬於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。其有趣之處,在於桑給巴爾和香港本身具有直接可比性﹕桑給巴爾最輝煌的時候,根本就是非洲的香港,今天「中國香港」不認「非洲香港」,難道是他朝君體也相同的黑色幽默?

中世紀開始,桑給巴爾就是印度洋貿易中轉站,亞、非、歐三大洲的航運中樞,令這小島擁有當時最國際化的身分,和非洲大陸全然不同。葡萄牙是首個對其殖民的國家,但在17世紀末卻被阿拉伯人趕走,自此桑給巴爾成為阿拉伯半島阿曼蘇丹國一部分,今天到當地旅遊,依然可以找到不少阿拉伯皇宮遺迹,當地名勝石頭城最能現身說法什麼叫曾經滄海。在阿拉伯人統治下,商業在桑給巴爾蓬勃發展,他們為抗衡歐洲殖民勢力進逼,進行了不少現代商業改革,令當地富裕程度直逼歐洲大陸,上層社會來自世界各國,成為首屈一指的「非洲國際都會」。

雖「一國兩制」 黃金歲月不復回

後來桑給巴爾沒落的原因有結構性的,也有人為的。首先是英國興起廢奴運動,令當地的奴隸貿易面臨重大打擊;其次是蘇彝士運河通航後,歐亞商旅毋須再繞過南非好望角,而可以直接通過埃及進行貿易,令桑給巴爾的地理優越性立時消失。後來當地淪為英國保護國,再在1963年獨立,其時本土經濟已崩潰,社會矛盾尖銳,終於爆發血腥革命,左傾領袖屠殺阿拉伯精英,率領國家併入坦桑尼亞,雖然有類似香港的「一國兩制」,但黃金歲月已一去不返。筆者在當地購下不少官方版本的歷史書,多開宗明義傳遞兩大重點﹕一、昔日輝煌不可能再出現,大家要面對現實,重新定位,不要別人說自己不行,就說人家歧視;二、阿拉伯管治是殖民管治,桑給巴爾屬於非洲大陸,乃坦桑尼亞不可分割的部分。

當我們擔心香港「威尼斯化」,其實比較對象已十分正面,假如說的是「桑給巴爾化」,那更能營造危機感——假如社會了解桑給巴爾的話。有沒有類似蘇彝士運河的事件正在香港周邊出現?有沒有和廢奴運動同等影響的經濟變革正改變區域經濟結構?假如桑給巴爾第一夫人還願意再來,希望特區政府能邀請她為香港精英講一課「桑給巴爾對香港的啟示」,那時候,我們會發現那個貴賓室物超所值。

美國布魯金斯智庫訪問學人、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