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11月28日星期日

撕裂烏克蘭,延續反恐戰﹖

【咫尺地球】烏克蘭東西分裂雖然源遠流長,但雙方對統獨和族群議題原來有着共識,當地頭號智庫「再生基金會」對分化後遺症的警告也家喻戶曉。為何當地大選有了美俄兩大「黑手」越俎代庖,便加速邁向分裂的質變﹖

烏克蘭沒有不同國家意識

烏克蘭立國基礎源自1654年的《佩尼亞斯拉夫協定》(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反波蘭同盟),結果俄國吞併盟友土地,是為今日的東烏克蘭。東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認同,但這認同卻臣服於泛斯拉夫文化圈,此所以雙重效忠對一般國家都難以接受,親俄候選人阿努科維奇卻敢以「俄烏雙重國籍」為政綱。廣義的烏克蘭國家意識幾乎就是泛斯拉夫主義,也就是公然以俄羅斯為龍頭的跨國民族主義;俄國也義不容辭支持斯拉夫獨立國,(自稱)與白俄羅斯、摩爾多瓦、塞爾維亞和黑山都血濃於水。

狹義的烏克蘭民族主義卻是另一回事。烏克蘭雖然是歐洲第二大國、被德意志銀行評為最有潛力的獨聯體成員,歷史上卻只是地理名詞,多次獨立都為時甚短,烏克蘭民族主義自然相當後現代──從定義「烏奸」的過程建構出來。事源東烏被併入俄國後,其他烏克蘭人聚居地輾轉淪為波蘭、羅馬尼亞和捷克領土,最後由蘇聯在二戰奪回,是為西烏克蘭。西烏人把所在國和俄羅斯一視同仁列為侵略者,卻單以所在國的西方文化自豪。烏克蘭在1991年獨立後,西烏自命握有正牌文化,以此與東烏工業社會的親俄「烏奸」劃清界線。其實烏克蘭出現經濟危機時,連西烏也贊成與俄國建立「更緊密聯繫」,反映他們並不對泛斯拉夫主義排斥。

上述框架內,還有克里米亞半島的反烏克蘭民族主義。克里米亞超過60%居民都是俄裔,原是「俄國不可分割的領土」,「白衣天使」南丁格爾就是在俄羅斯對抗西方聯軍的克里米亞戰爭成名。直到1954年,當時的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為了「紀念俄烏聯盟300周年」,把半島作為賀禮贈予烏克蘭,更附送黑海艦隊基地:背後玄機是把反烏主義送入木馬屠城,來監察本土民族主義。想不到烏克蘭居然獨立,令克里米亞也興起獨立和回歸俄羅斯運動;雖然運動在西方調停下作罷,克里米亞主義卻成為把東烏拉向俄國的助力。

避免反恐戰和新冷戰合二為一?

不同國內意識在太平盛世的聯邦其實足以並存。例如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政治哲學,就是以泛斯拉夫主義為向心力,容許內部堆砌不同圖騰。今天的泛斯拉夫主義對西烏太激進、對克里米亞太溫和,結果淪為東烏顯示獨特性的信仰,也就喪失了國內普世性。但烏克蘭不過出現「親西方Vs傳統社會」的二元裂痕:雖然歷次大選的票源分佈大致一致,但西烏支持的開國總統克留夫卓克並非盲目親美,只是希望加速現代化;東烏支持的現任總統庫奇馬亦非盲目親俄,只是主張新威權主義。這是現代化的必經階段,哈佛教授亨廷頓稱之為「撕裂國度(Torn States)」。

撕裂國度多不勝數,墨西哥、土耳其甚至俄羅斯都是案例。表面上,烏克蘭危機又屬於老掉牙的文明衝突論(東正教核心圓Vs天主教核心圓),實質上則是冷戰思維的延續。在美國右派眼中,反恐戰和新冷戰,不管有沒有文明,都只是建構對立面的手段。

美俄寧願原來有限的烏克蘭分離主義產生質量互變、進而成為主流,無疑是因為俄羅斯全力重建「泛蘇聯」,希望由鞏固核心開始;美國亦相信一旦西烏獨立,會對東部起垂範作用。但更重要的是兩國都不希望新冷戰和反恐戰合二為一,普京尤甚。兩條戰線在格魯吉亞「玫瑰革命」已首次找到交合點:其時格國也是如此撕裂,兩派勢力都與伊斯蘭聖戰士藕斷絲連,互斥對方包庇恐怖分子:若反恐對象包括對方,對美俄都是噩夢。

東西撕裂烏克蘭不是美俄的最佳選擇,但吊詭的是如此「竹幕」能相對維持兩國的反恐「和氣」,避免亂局吸引各方「恐怖大亨」。反恐還反恐、冷戰還冷戰,不啻是沒有選擇的選擇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