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8月16日星期一

馬爾代夫騷亂港人有責

港人難以相信(廉價)度假聖地馬爾代夫也會騷亂。其實騷亂早在去年出現,而且從宏觀角度,和香港遊客亦不無關係。

馬爾代夫近代史一直處於「鎖國Vs開國」的二元矛盾。12世紀,馬爾代夫追隨印度信奉回教,此後一直屬於回教文明圈外圍,又糅合小國寡民思想,歷代蘇丹都希望獨善其身,認為回教法沙里亞(Sharia)最適宜在這樣的小國作模範實驗。

馬爾代夫在19世紀淪為英國保護國,但未受西方思潮衝擊。該國廢蘇丹、立總統,但政體變更只是新瓶舊酒:1932年開始,蘇丹已是民選產生,獨立後的民選總統則一律獨裁。舊任總統納西爾(Nasir)自知仇家處處,在1978年流亡新加坡;繼任的加堯姆(Gayoom)同樣奉行一黨專政,成為亞洲在位最長的領袖。

可惜馬爾代夫天然資源奇缺,必須依賴漁業和旅遊業,不可能鎖國。加堯姆的最大功績就是狠心開國招徠遊客,然而鎖國政策繼續並存。當地政府對遊客管制嚴密,遊客到達的都是精心炮製、人跡罕至的西式天堂,以免污染回教文明。遊客接觸原住民並不容易,進入民居需要通行證,獲得通行證則要原住民簽保證書。

在這二元悖論下,馬爾代夫居民還是受到遊客衝擊:源頭不是民主自由一籃子教科書概念,而是每人都希望從旅遊業受惠。香港遊客不會對馬爾代夫人宣道人權:大家就算懂得也沒有這份雅興,有這份雅興也不能接觸聽眾。但不能接觸聽眾的事實,卻直接影響馬爾代夫國民的「商機」。經過連鎖經濟政治效應,「為什麼人民不能揚聲」的原始問題,突顯了政府的獨裁,也注入了民主運動的能量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